如果不是因為鮑爾醒來,又正好是核能技術士,一路上說服這些人跟著他一起去修反應爐,這些人只怕還是得繼續無目的地漫遊著,因為他們既不知道殖民船的現況,也缺乏一探究竟的意願或能力,因此只有固守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以免出事。




太空、太空船與異形怪物在科幻題材中算是很常見的素材,有些電影著重在未知、恐怖與異形的可怕,但有些則是藉著此類場景表現其他內在意涵。「戰慄異次元」(Pandorum)是後者,它所表現出的幽閉恐懼與懸疑性,無疑是吸引觀眾觀看下去的最大因素。

成功鋪陳懸疑劇情

這部兩年半前上檔的電影,開場就充滿了懸疑:一個男人從一個類似冬眠艙中醒來,他不記得這趟任務的目的,因為艙裡說明寫著「深度睡眠會引發短暫部份失憶」。這個人是鮑爾下士,這時另一個人佩頓中尉也醒了,也是什麼都記不起來。

從一開始就只給這點資訊,稍有好奇心就會想看下去了。隨著劇情的發展,佩頓與鮑爾分別遇到不同場景、不同人物,兩邊的劇情發展慢慢結合在一起,讓觀眾了解了事情全貌。雖然這事情的全貌很驚人:220億人口的地球已毀滅,這艘滿載6萬人的殖民船反而變成了人類最後的諾亞方舟。



感染了觀眾的幽閉恐懼

這艘西元2174年啟航的殖民船,預計要航行123年到達一顆叫做Tanis的星球。123年很長,因此船上的人都必須冬眠,必要的船員則是三人一組,一次值班兩年。兩年封閉又孤寂的生活很磨人,加上聽到地球毀滅的消息傳來,當班的船員就有人崩潰了。崩潰的船員破壞了殖民計畫,加上長期冬眠,整艘太空船也失去了時間感,身處其中根本搞不清楚歲月,這不僅是劇中的人們,連觀眾也是一樣,因為電影的場景都是在封閉的船艙中,結局前連外面都看不到,因此,罹患太空幽閉症的不只船員,也包括我們。

這種感官受限、不明未來的情境,漸漸包圍著觀眾,你心中會希望趕快有個了結,不然實在是很緊張不安。氣氛的塑造很成功,這可以說是編導最大的貢獻。相對來說,那些異形怪物以及打鬥的過程雖然也很緊張,但就沒有那麼吸引人的感覺,在看多了異形電影的今天,那些橋段就只能算是普普而已。



對未知的恐懼與自我設限

「戰慄異次元」用太空幽閉症貫穿全劇,但其實它訴說的不僅是這種精神疾病式的幽閉恐懼,還包含了你我心中對未知的恐懼以及因為恐懼而自我設限的行為。鮑爾與佩頓都是剛剛醒來的角色,他們有著強烈的意志,要去修理核反應爐,取回殖民船的控制權,但鮑爾在路上碰到的人,都不是這樣:女主角看來醒來很久了,身手如此了得,還有實驗室當根據地,但好像也僅止於此了;只記得自己是廚師的那位,不如說是一隻蜘蛛較為妥當,每天活著只是等待食物上門而已。

如果不是因為鮑爾醒來,又正好是核能技術士,一路上說服這些人跟著他一起去修反應爐,這些人只怕還是得繼續無目的地漫遊著,因為他們既不知道殖民船的現況,也缺乏一探究竟的意願或能力,因此只有固守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以免出事。然而,因為鮑爾的意志與行動力,這些人得以集合起來,發揮了每個人的優點,完成了任務,未來才有了轉機。



白活了800年

結局其實蠻諷刺的:佩頓打開觀景窗,只看到一片黑暗、沒有星星,他以為地球毀滅,殖民船也進入了一個「象徵意義」的地獄,一切都毀了。但事實上那是海底,他們已經到了Tanis。到達多久?鮑爾打開航行日誌,已經過了923年。扣掉太空飛行123年,他們實際上在Tanis海底躺了800年。

800年!800年來崩潰的船員不但睡了又醒、醒了又睡,突變的異形也不知自我繁殖了多少個世代;漫遊的漫遊、當蜘蛛的當蜘蛛,他們從來都不知道他們早就已經到了,他們在殖民船裡白白活了800年,卻不知道僅僅是船殼之外,一片美麗新天地早就在等著他們。



不去試怎麼知道結果?去試了也許失敗,但不去試就永遠只能待在現在這個僅僅只是茍活的境地,然後只能說服自己悲憤地接受。不禁想起「史帝芬金之迷霧驚魂」,雖然結果是相反,但同樣也是編導用嘲諷的手法描寫人物,也描寫我們的命運。

西元3097年,Tanis元年,人類人口數:1213人,不過就是一間市區小學的學生總人數。人類的、你我的命運,其實始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arrow
arrow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