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由床邊故事演變而來的電影
似乎代表著它注定要帶來一個希望 一個救贖
床邊故事該是什麼樣的含意
或許所謂的格林「童話」是一種代表
它們其實並沒有什麼希望
反而都是一些殘酷的人生
但「水中的女人」(Lady in the water)似乎比較接近多數人對於床邊故事的想像
或者說 認為是比較適合給小朋友聽的故事
因為小朋友涉世不深 根本不會瞭解那些喜怒哀樂 悲歡離合
而一個有著希望的故事 倒是能夠符合小朋友無限想像的動機與可能
但是同樣的題材 成年人看來恐怕就不只是個希望 用「救贖」來說還比較貼切
因為你曾希望過 但是因為種種原因 你失望了 絕望了 決定不再提起
就如同主角克里夫蘭奇普(Cleveland Heep)那樣地收起了他的日記 也以為收起了他的過往
也如同李德(Leeds)般像癱瘓了一樣在椅上聽著一些世界愈來愈糟的新聞報導
對他們來說 幫助史朵莉(Story)其實是試著讓自己脫離那樣無盡期的折磨
對我們觀影者來說 何嘗不是?
人 應該都會在某個不自覺的時刻 開始「過日子」 而不是「過人生」
過日子只是活著的意思 不知道自己還能「有什麼用」「能為自己、自己重視的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
而過人生 則是為自己的活著賦予一個意義 一個目的 或者是個使命
公寓裡的住客 很多人都從協助史朵莉回家的過程中 找到自己的意義 目的 與使命
而這也是奈沙亞馬蘭(M. Night Shyamalan)希望帶給觀影者的主軸
就以他自己下海扮演的角色維克來說
其實很明顯地在表達對當今世界局勢與人類前途的不滿與憂慮(李德看的新聞報導可為輔證)
而希望能有這樣一位先知 影響了未來的某人(當然愈多愈好) 讓某人帶領人類走向正確的道路
在電影中 是史朵莉讓維克的心像被刺了一下
又何嘗不是奈沙亞馬蘭透過電影去尋找屬於他的使者
讓使者有朝一日能改變這個世界?
看「水中的女人」 有種「對人生應該還是要抱持希望」的想法
縱使台灣的經濟還要再衰
政治還要再爛
老闆還要再壞
人民生活還會更苦
但是 都不要放棄希望 找到你的意義 找到你的使命
你的一言一行 都有可能在未來的某日 影響了某人 讓他去改變這個世界
當然 也許你就是那個「某人」
- Mar 14 Wed 2007 00:10
水中的女人─救贖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