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90962c-10f1-4eb7-9c29-8a854b097ab1.jpg
以致於,坐過美國車、進過美國醫院都可以是拿來炫耀的事,甚至連被美國車撞都是一種光榮,更別提被美國人撞就榮華富貴享用不盡一般。如同萬仁導演說的,這種露骨的心態到現在都未曾消失,只要稍微靜下來想一想,就會有許多案例了。


兒子的大玩偶:數位修復版」是2013台北電影節播映的另一部台灣電影新浪潮時期的作品。「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三段故事分別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執導,編劇為吳念真,取材自黃春明的原著。三段劇情講著三個1960年代家庭或個人的故事,除了劇情本身的發展,也有著背後的含意,甚至電影本身在當時也鬧過所謂「削蘋果事件」的干涉言論自由新聞,可以說是電影內外都具有相當的批判與爭議。

1.jpg

兒子的大玩偶─貧賤夫妻不放棄希望

民國51年的嘉義竹崎。年輕人坤樹與阿珠有了孩子,但原先因為坤樹沒有工作,孩子是要打掉的。不過坤樹努力找工作,最後透過自己跟戲院老闆提企畫案的方式,獲得一件委外執行的廣告行銷案─一個三明治人的Roadshow。坤樹打扮成馬戲團的小丑,身體前後各掛一塊紙板,上面貼滿了戲院的電影廣告與其他廣告主的DM。坤樹的工作期間跟兒子的作息不太搭,每次兒子看到的爸爸都是小丑裝的版本,以致於後來,戲院老闆有感於這個企宣案效果不佳,改用騎三輪車加裝活動看板與廣播的方式,坤樹得以不化妝時,兒子卻認不出來而大哭。

坤樹與阿珠的家,比較像是一半室內一半室外,以當今的情況來看,一個颱風應該就可以吹走大半。電影中有很多鏡頭都呈現著坤樹工作的疲憊與對未來的茫然,看著自己的妻小,雖然有著發自內心的微笑,但也知道她們就是自己肩上的重擔,看著街上其他人家的孩子,相信坤樹一定也想要給自己的家人過好日子,雖然日子不好過,心裡常常忐忑,但還是咬緊牙關拚了。

「兒子的大玩偶」有種苦盡甘來的感覺,雖然那只是一點小小的進步,但未嘗不是更多機會的前奏,是三段裡最傷感但也最有希望的故事。

a2cb370e-ca5e-482f-8fb9-3f39952b3d82.jpg

小琪的那頂帽子─表面的美麗

民國53年的嘉義布袋。日本快鍋公司派了兩名業務員到布袋推銷快鍋,就是那種用高溫高壓的方式快速煮菜的鍋具。三十多歲的林再發,妻子即將臨盆,二十多歲的王武雄,剛退伍,人生並無牽掛。兩個人對於推展業務有截然不同的態度,林再發迫於養家活口與來自岳家瞧不起的壓力,一定得在好不容易找來的工作上有所表現,因此積極任事,王武雄則以當部隊工兵的觀點,從一開始就質疑快鍋的危險性,因此只是應付家人才來上班,每天似乎把一個小學女生才是他的正職一般。

林再發由於一直賣不出鍋子,因此想到以街頭示範燉豬腳的方式吸引顧客,卻沒想到快鍋爆炸而送進醫院,諷刺的是他的妻子一直出血也進了醫院,希望他來陪。另一方面,王武雄跟小學女生小琪的感情漸入佳境,但沒想到因為手賤一定要去揭開小琪一直戴著的帽子,發現她有癩痢頭,兩人的關係就此煙消雲散。兩件事情的刺激讓王武雄變得悲憤,貼在牆上的快鍋廣告,被他撕得碎碎的仍進海裡。

本段故事主題不若另兩段明顯,但關於二十幾歲青年戀童的情節屢屢引起中山堂內觀眾的較強反應,大家想的一方面可能是「真是變態」,另一方面也可能驚訝於三十年前的電影講戀童講得那麼明顯吧,而且林再發糗王武雄的所謂「十年計畫」形容詞,可是一直流傳至今都有人使用的活語言呢。

7b4cb740-ada5-484e-80df-b4f14a9656fb.jpg

蘋果的滋味─上一輩的生活情境

民國58年的台北,一位美軍上校不小心開車撞倒一位騎腳踏車的工人江先生。江先生送到美海軍醫院開個刀也就沒事了,但江家焦躁不安,江太太與五個子女像是趕著看最後一面一樣到醫院集合,卻被美軍醫院那種有如天堂般的室內裝潢與氣氛感染著,上校除了致贈現金還送來許多只有美軍才吃得到的東西,像三明治、牛奶等,尤其是一顆顆美國大蘋果。江家的態度從原本哭哭鬧鬧一下子變成客氣再客氣,以及超級版的吃人嘴軟。

江家居住的違章建築與美軍醫院、江家前倨後恭與先繳不出學校代辦費,後卻成了「小康之家」的種種對比,簡單地突顯了這一段故事的諷刺性;江氏夫妻,尤其是卓勝利飾演的江先生,此時此刻恐怕更是經歷著「努力工作還不比上被撞斷雙腿一家子就雞犬升天」的荒謬結果。而大顆美國蘋果帶來的甜蜜滋味,恐怕到現在都還有很多台灣人想念不已。

不知道是否是音效的問題,這一段的配樂特別大聲刺耳,江霞的演出因此更恐怖,大哭還好,那種馬上回頭就罵小孩的高分貝音量聽了真難受,但不得不承認,她這種收放自如的演技原來幾十年前就有了。

7a008638-0400-448d-a6c4-9602052ef316.jpg

放進大時代之後

飾演坤樹的陳博正,在映後座談中就一語道破了三段故事的背後含意。兒子為什麼看到真面目的爸爸反而哭了?因為那就是個(威權統治)真面目。日本來的快鍋光鮮亮麗,就如同小學女生那麼引人遐想,但結果呢?快鍋爆了,人送進醫院;帽子掀開了,敗絮其內:美麗的口號迷人,但掀起來看,真相是令人慘不忍睹。

至於第三段故事,其實從片頭美國大使館人員說的就很明白了:美國人撞了人,沒關係,大家是盟邦,美國不會隨便了事,但台灣也不敢亂搞的。反映到社會,美國的一切都有如天堂來的東西,物質上的好就不用說了,連精神上都奉美國是先進國家,我們的上一輩乃至於上上輩,沒有美國夢的可能都算是異類了。以致於,坐過美國車、進過美國醫院都可以是拿來炫耀的事,甚至連被美國車撞都是一種光榮,更別提被美國人撞就榮華富貴享用不盡一般。如同萬仁導演說的,這種露骨的心態到現在都未曾消失,只要稍微靜下來想一想,就會有許多案例了。

_1.jpg

行銷與市場

有一點連自己都覺得訝異的是,看這部片時,經常沉浸在有關行銷與市場的探究。三明治人為什麼效果不好?是他出現的地點與行走的路線人潮不多,或是它的訊息貼在板子上但是太過雜亂、缺乏視覺焦點,或是手上拿的博浪鼓製造的聲響不能吸引人?換成三輪車後,恐怕真正吸引人的是大聲公吧?

快鍋為什麼賣不出去?小漁村恐怕根本沒有市場,這種看來時髦的玩意,應該先集中所有業務人員,在城市裡先大力推廣,等到消息傳到鄉村,自然能造成一種「追求流行」的預期心理,到時再派業務人員去,那種「明星下鄉」的效應,應該很有助於銷售才對。另外,業務人員的訓練顯然大有問題,到底鍋子爆掉是因為操作方式不對還是其他問題?如果示範人員自己都看起來怕得要死,誰會跟你買啊?

看來工作太久,自己也變成資本主義商業機制的一份子了,不去想想電影的時代意義,卻滿腦子怎麼賣商品。

arrow
arrow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