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e_10_kala_02.jpg
電影緩慢的步調正似老人家戴著草帽提著手提箱在街上緩步走著的樣子,也讓我們深刻體驗到時代的變遷、城市的改頭換面,當你不再是身處其中的受益者,卻像是跟著老舊的家電與頹圮的危樓一起將要被丟進記憶的餘燼時,那種滿腹、卻無言的蒼涼。



 

2009年在土耳其上映的「遺失的第十一冊書」(10 to 11, aka 11'e 10 kala),是女導演Pelin Esmer將親叔叔Mithat Esmer的晚年經歷搬上大螢幕的故事,而Mithat Esmer甚至親自演出,為這部半紀錄片沾染上非常有趣的色彩。電影緩慢的步調正似老人家戴著草帽提著手提箱在街上緩步走著的樣子,也讓我們深刻體驗到時代的變遷、城市的改頭換面,當你不再是身處其中的受益者,卻像是跟著老舊的家電與頹圮的危樓一起將要被丟進記憶的餘燼時,那種滿腹、卻無言的蒼涼。

收藏還包括過往的錄音

Mithat Esmer是位83歲的退休老人家,每天的行程好像就是不斷買一些舊式的物品當收藏,舊到常常連買都買不到,好像被這個國家遺棄了一樣。他念茲在茲要收集伊斯坦堡百科全書,但就是差了最後的第十一冊。他獨居在一幢有些歷史的公寓──其實他並不算孤獨,因為你可以說他那塞滿了一整個屋子的報紙、圖書、鐘錶、酒、拉哩拉雜,都是他的朋友,而且還是親密朋友,親密到當年他的妻子生氣地要他選擇妻子還是收藏時,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後者。

他收藏的特點還有兩個。第一,每樣東西都買兩份,連報紙也是,一份(可能會)拿來使用,另一份則是收藏,通常收藏到了這個程度已經是高等級了。另一個更厲害的是,從過去以來,他一直用一堆錄音設備錄下他與很多其他人的對話,不管是自己的親人、朋友、樓下的店老闆等等,電話對談也好,面對面聊天也好。這種收藏恐怕就不是其他人會做的了,錄音收藏也因此牽引出一些有趣的思考點。

MJ-14_img_63.jpg

收藏「他個人」

老人的住家好像離鬧區或港口很近,但一進入家門卻安靜得很,只剩下時鐘滴答響。老人說或許是因為家裡的紙張吸音,但何嘗不是說他家這個空間已經跟外界分離,他這個人也跟時代脫節,而樓上住戶漏水,對他來說反倒像是外在世界對他領域的侵犯。2009年,還有誰在用盤帶、卡式錄音機?他記得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政變、三十年代的郵票、年輕時學的鄂圖曼帝國語言,現在還有誰會知道?他的那些收藏之所以被其他人認為是垃圾,是因為那些東西跟其他人沒有關連,但卻是老人家的一生的經歷、深刻的體驗、無法忘懷的記憶,甚至是不願拋棄的包袱與對自己的不捨與茫然。

許多對這部電影的介紹都說老人家的收藏是這座城市─伊斯坦堡─的縮影,我卻覺得,這樣形容不太精準,看看老人家對收藏的種種行為與態度,那應該是有著濃厚的個人成份,是屬於他自己絕對不願也無法捨去的過往。每個收藏都有兩份或許沒什麼,我認識的資深遊戲玩家很多也這樣,但是連錄音都可能有備份,這就不是一般的收藏了,很顯然,他害怕失去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一切,雖然,那根本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事。

MJ-14_img_64.jpg

都更的陰影與罪惡

如果僅僅只是這樣,或許就會如老人家自己講的,等到他死後,這些收藏也就自然真正地變成了垃圾。不過既然是電影,就不能這樣就算了。 一場地震震出了問題,老舊的公寓成了危樓,住戶打算把它拆掉重建,然而,老人家從頭到尾反對,根本不開會也不簽字,只不過老人家一直以來認為的「需全體住戶同意」的法令條款早就修改了,最後演變成全部住戶除了他都搬走了,什麼時候怪手來拆屋都不知道。咦,這不就是文林苑都更事件的翻版嗎?差別的是,人家王家有一堆社會大眾支持,講得理直氣壯,而老人家除了只剩一張嘴,也沒別的了。

就算老人家再怎麼振振有辭,再怎麼一付嫻熟法令與程序的樣子,怪手拆屋的陰影也籠罩不去,成了惡夢,打開窗帘看到的景象,就是對街的大吊車像是一隻龐大的猛獸,隨時準備轉身過來。都更在這個時刻,變成了搗毀伊斯坦堡這座歷史悠久城市的惡魔,它將徹底改變城市的風貌,不管它過往是多麼輝煌,如今又是多麼破敗;它也摧毀了與過往日子切割不掉的老人家的感情,身體上讓他「流離失所」,心理上讓他「頓失所依」,有如飄蕩在虛空,不上不下,不昏不醒。更令人唏噓的是,都更帶來的房價上漲與居住品質提昇,在老人家的眼中只是一種貪婪,因為他不屑金錢,但其他人愛;他珍視他的收藏、他的家、他的人生,但其他人認為那不過是垃圾。

11e_10_kala_06.jpg

人生的小偷

於是整部電影在幾乎沒有配樂的情形下,漏水與老人家買的無數鐘錶的滴答聲,就變成了極為顯眼又殘酷的逐客令:一分一秒的滴答,一分一秒的時間逝去,一分一秒匯集成時間的洪流,無情地沖刷著老人家的內心、他的生命將要逝去,他的心靈也腐蝕殆盡,再多的收藏也留不住時間帶走的那些。

時間的無情沖刷也許早就是心裡有數了,但就站在眼前的「人生小偷」,恐怕就不是老人家能想像。大樓的管理員Ali,是一個從鄉下來大都市討生活的中年人,八年來除了大樓管理員其他工作都沒做過,不過現今的台灣人可能蠻能瞭解他的心態:工作不好找,薪水就算微薄也得撐下去,老人家跟他講了一堆合約規定都是屁,社會的潛規則本來就是雇主最大,勞工既沒膽也沒時間去跟雇主拚。努力了那麼多年也存不了什麼錢,眼下公寓要都更,自己也等於失業了,連簡陋的地下室也沒得住了。這要怎麼辦?

11e_10_kala_03.jpg

老人家找他幫忙把收藏從樓上幫到地下室倉庫,他這才發現老人家的收藏有不少陳年的「歷史文物」,於是他一面幫老人家跑腿買東西,一面盜賣老人家的收藏。看他穿的衣服愈來愈體面,還重新找了比地下室好太多的公寓新家,還有錢買一堆有的沒的給家鄉的妻女,說是暴發戶還算貼切。等到他最後確定找到了一個安穩的公務員工作,接著就像連夜搬家一樣,連告別都沒有就離開了即將都更的老公寓,獨留老人家,多麼諷刺與唏噓。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Ali也得為自己與妻女著想,眼下他能做的,也只有不斷地盜賣,他能補償的,也只有從舊書商偷走伊斯坦堡百科全書第十一冊,然後放在自己早已搬空的地下室,等著老人家自己來發現,自己來帶走。

11e_10_kala_08.jpg

失控的收藏與失控的人生

老人家亟欲收藏他的人生,但一切都已失控。他找了幾年找不到他的收藏,只因為它被一疊報紙遮住。事實上還有更多永遠也找不到,因為早就被賣掉了。他好幾次到倉庫找東西,難道他看不出來那些箱子早就不是他當初封箱的樣子嗎?他真的不知道Ali偷東西嗎?不論是什麼答案,都代表著這一切都不是他想像的樣子了,他無法掌握他的收藏就如同他無法掌握他的人生,藏品的存在或許是種心靈的慰藉,但也在不知不覺中漸漸消逝。

老人家太執著,無窮盡的收藏等於沒有收藏。其實,放下,也就放下了,海闊天空。

11e_10_kala_01.jpg

時間,不曾停下的腳步

就像把鏡頭拉遠一樣,我們看著坐在椅子上的老人家,就像看著一個即將逝去的時代、即將消失的老屋、即將不復記憶的收藏。當時代的巨輪向前推進,我們相信更新、更好是一種進步與成長,卻常常忘了被我們剷除的、遺忘的那些,也曾經是某些人的更新、更好,甚至是他們的一切,他們自己。當你能夠得到好處,改變就是對的,但當你不再身處其中,不再是既得利益的一份子,甚至成為他人的阻礙與亟待剷除的一部份時,你就能體會到那種滿腹心酸悲憤但無處發洩的蒼涼。不幸的是,每一個人似乎都難逃這樣的命運進程,只因那無數的鐘錶,不斷滴答地提醒著我們。

片尾,老人家拿起了那第十一冊書,緩緩離去,電影結束了。但老人家的故事還沒有結束,或者說,這種被時間巨輪碾得慘不忍睹的故事,將永遠上演著續幕。

11e-10-kala.jpg

另一種形象的訪談

媒體Manifesta曾經採訪過Mithat Esmer,應該是電影首映前後的事。訪談以對Mithat Esmer十分尊重的態度進行,問了許多關於「收藏」的物品與行為的問題。有趣的是,Mithat說他喜愛的是「收藏」這個行為本身,而不太在意物品的價值,他甚至不會給特定收藏品賦予一些「意義」,否則他必須另外特意地保護這些物品。

整篇訪談給人的感覺跟電影是不一樣的,Mithat Esmer實際上似乎沒有電影中那麼執著於收藏品對他的意義。究竟是訪談並沒有切中核心,或是導演賦予電影其他含意,我不得而知。

至於電影中Mithat曾經說他是「電晶體發明者」,想把這句話當做墓誌銘。不過在查維基百科的電晶體條目(Transistor)時,並沒有他的名字出現,不知是翻譯的錯誤還是什麼誤會。

遺失的第十一冊書」是2013台北電影節主題城市:伊斯坦堡單元下的一部電影,6/30與7/4還有兩場次播映,有興趣的朋友請注意喔。

11_e_10_kala.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北電影節 時間
    全站熱搜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