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5f67b7a-9faf-41a4-a3ef-0fa8cce564ef.jpg
年輕人的經驗體系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但來的終將是苦果,而不是甜蜜蜜。
    


 

2013台北電影節觀摩片之一的「漂流社群」(Reported Missing, Die Vermissten),有那麼一點「走向末日」的感覺,不僅是因為它描述著人類世界普遍存在的世代差異,甚至它已經近到就在每個觀影者的身邊,有那樣的臨場感還會無動於衷的人可能不多。當然,他們可能會說,我的家庭關係很和樂啊。真的嗎?

Lothar是個核電廠公安監察員,他與前妻離婚很久都沒有連絡,直到10年後對方突然打電話來,原來是他們的青春期女兒失蹤了。Lothar很快地瞭解到學校、警方都不可能會幫上什麼忙,因此決定自己去找,透過僅有的一些蛛絲馬跡試圖找尋女兒的下落,卻驚訝地發現至少有數百青少男女都失蹤了,他們聚集在一起,像是一個隨處漂流的社群,但整個社會對於這樣的情形還無對策,而Lothar在找尋女兒的過程中,也驚覺自己其實也是無能為力的。

1371293321-1475762984.jpg

孩子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

任何一個國家社會都離不開世代隔閡的現象,尤其是親子關係。這是一部德國片,它呈現出德國許多年輕人深夜不回家聚在街頭談笑,而這些人單獨來看,往往都是正常的小孩。小孩子因為很多原因離家出走,他們透過網路知道有一個不知是誰建立的「飛鼠」社群,讓年輕人知道到哪裡去有被子有地方睡,但有用的資訊,好像也就只有這樣而已了,飲食問題要自己解決,一群年輕人連同看來只有小學的小孩,像浮萍一樣在一個半荒廢城鎮漂來漂去,而這就是那些孩子的歸宿。肚子餓的話就去偷去搶,反正他們已經拋棄了既有的社會秩序與規範,那麼去偷去搶好像也就沒有關係了。

8f1cf314-df03-49e2-bac3-f390b7303b04.jpg

DIE_VERMISSTEN_2012_E.jpg

年輕人為什麼離家?電影中呈現的是親子溝通的落差,很顯然是溝通不良或是根本沒有什麼溝通,處於緊張或冷漠的狀態,當然結論就是一走了之。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也很有趣,比方有個年輕人知道Lothar是核安監察,他的反應就是「不過是對大家洗腦核能很安全的意思」,言下之意好像是說他逃家是因為覺得這個社會只是一個騙局,至於解決之道,年輕人覺得人到了60歲就該殺了,如此一來就沒問題;再一個案例是,年輕人害怕長大、變老,彷彿是說「我恨透了你們現在這個樣子,所以我也不要變成你們現在這個樣子」,所以「我逃離了你們的結構,就可以不用變成你們的樣子」。

大人用好奇的眼光看孩子

孩子們眼中的大人世界,其實真的夠糟的。Lothar在找女兒的過程中,感受到學校對於許多孩子失蹤的態度是淡定,警方更是淡定到不關痛癢的程度,甚至其他父母,要嘛漠不關心,要嘛對於陌生的Lothar疑神疑鬼,在初次的、表面的、社會的、禮貌的短暫互動後,馬上就關上溝通的大門。Lothar與前妻的關係也是一例,他們到現在都互相埋怨指責,可見離婚當時狀況一定更糟,十年來雙方都沒有互動,Lothar對女兒的記憶也停留在10年前6歲的樣子。

年輕人用偷搶填飽肚子,不過大人也不差,Lothar不也一樣,不先去銀行領錢,反而是吃了一頓沙威馬不付錢就跑了。將範圍放大一點來看,大人構成的社會,把這些年輕人看成是遊民、社會的毒瘤,媒體討論議題的方式就跟我們自己看到電視上的那種方式一樣,想必如果自己是被討論的對象,應該也會蠻不爽的。

另一個「社會現象」是警方曾經找到其中一群年輕人並把他們帶回警局,想當然爾應該是通知父母領回,但結果卻不是,因為警方認為領回去後他們一定會再次離家,因此不准父母前去領回,而是要把年輕人集體送進收容所。這一段算是電影中惟一超現實的部份,也許它的用意是在暗示有關當局始終抓不到問題的重點,做出許多匪夷所思的事。相信台灣人這幾年來一定最懂這種感覺。

5441820,83JZdgjU+Eh8F3dvJtFW+BrLu7Pavg3TwYHNEOCTbKk_NIjhd1uBhP7WWuU4djtCpln3LMAPC2n8k5kOmq0m2g==.jpg

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

「只有孩子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只有大人用好奇的眼光看孩子」。電影一開始就這麼說,暗示著年齡終究是一條跨不過的鴻溝,就如同Lothar與一位少女的對話,他說(你們)彷彿是過著取之不盡的日子,但少女卻回說那只是虛度光陰而已。就此看來,其實溝通良好與否並不是重點,而是雙方的觀點根本南轅北轍,而且即使這些年輕人也承認,「老了就會變成那個樣子」,因此這是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的意思。

大人為什麼覺得「取之不盡」?因為資源是大人給的,是大人用自己的勞力去賺的,所有自己必須工作謀生的都很瞭解那並不輕鬆,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經驗體系裡沒這些事,當然絕對不會懂,不會懂就不會承認它的存在,不承認它的存在自然就不會接受,所以當然會覺得大人對年輕人種種的要求是一種「虛度我的光陰」;在他們的人生經驗裡,只有玩嘛(相對於工作而言),所以當然徹夜開趴街頭聊天找happy就是該做的事,否則就是「虛度光陰」了。

覺得好笑的是,看到電影中那一群遊民式的年輕人,大的可能接近成年,你要找happy嘛,好啊,男歡女愛一下,嘿嘿,你就不再是小孩了,你有責任了,你要顧你的小孩,到時候,你應該就要從遊民團畢業了。不要告訴我把小孩打掉就可以繼續,因為只要想想這樣的狀況能維持多久?25歲?30歲?啊對吼,德國可以「啃老」嗎?

如果只是在做一種無謂的掙扎,想要多拖一點是一點,那沒有意義,最終還是會屈服,或是過著更悲慘的日子。如果沒有更好的辦法可以改變你不想要看到的世界,那就試著在這個爛世界中讓自己好過一點,總比逃避現實,然後撐到某一天發現自己已經回不去了,要好一些。

screenshot_00001.jpg

無力感的來源

或許是一種移情作用,或許也真的是當做一種線索,Lothar救了少女,少女帶他找到終點,然而接下來只能眼睜睜看著那些名為義勇實為暴民的、大人組成的巡街團體,隨隨便便就打死人家。此時此刻,他轉換了身份,瞭解了年輕人看到的醜惡世界,也瞭解了自己其實無能為力,去保護自己所愛的人,以致於最後,不管那位究竟是否是他的女兒,都不重要了。

95333079-1446-4613-845b-3afc48f9ed52.jpg

「漂流社群」戳破了一個人類社會長久以來的假象:人們可以因為共同的目標而變得更好。光是年齡造成的鴻溝就已如此無可挽回,還談什麼別的?年輕人願意相信那些道德、規範,願意照著成年人說的那些規則與方法活著,然後築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成年人就該謝天謝地了,因為這些年輕人都只是沒仔細思考過的傻瓜,不知道大人講的那些其實只是要確保一個社會能正常運作;如果每一個年輕人都去happy、漂流了,這個社會就會毀滅,不僅是成年人,也包括年輕人。年輕人的經驗體系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但來的終將是苦果,而不是甜蜜蜜。

「先進」國家如德國都有這樣的電影,表示這類社會現象必定存在,「落後」的台灣也就不用太擔心了。「漂流社群」不啻是人性與人類未來的誠懇陳述與預言,它告訴我們人類終將毀滅,你我無計可施。

andre-m-hennicke-in-die-vermissten-foto-tom-akinleminu-c-junifilm_szenenbild.jpg.700x450_q95.jpg

arrow
arrow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